20100524 D11 龙胜梯田 多云 0KM
三年前独自来过梯田,这次算是重游。
还是一样的徒步路线,平安寨到中六再到大寨,还是一样的赶时间,却是不一样的景致以及不一样的心情。
我们九点从龙胜县城出发,中途到达和平乡等领导开绿灯免门票,扑了个空,只好包车。梯田景区由景区内村寨联合自治,故在售票处拿出县团委的批文讨价还价,也只能打个八折。这么一折腾,中午十一点半才到达平安寨开始徒步。
景区内住着壮瑶两个民族,平安寨是壮,多姓廖,中六为界至大寨为瑶,多姓潘。由于中六交通不便保留更多原居民,平安、大寨均已开发出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
从文化采集考虑,我们的目标是去中六。地理位置上,中六正好位于景区的中央,无论从哪前往都要不间断徒步2小时左右。是日,太阳裸照大地,团队到达“九龙五虎”观景台之后,考虑到这里交通不便,末班巴士五点收工,便原路折回,剩下我与黄伯、其昌、梓龙四人继续前往。
出发前,我与黄伯在县城民族农贸市场购买了七斤龙胜水酒、三斤三花酒,充当徒步途中的饮料与水。黄伯十三年前来过,无意中发现并爱上这里的水酒,据说能解渴。我们边走边歇,边歇边饮,诉说往事。
梯田间或者田埂上偶尔点缀一两间风雨亭,供农民农耕以及路人休息,亭里通常会有一两个壮、瑶的老奶奶,死缠烂打拉游客到家里参观,而且死活不放,拉不了就一直跟着我们走。穿过梯田、翻越山顶、然后不停的重复,转头一看,那老奶奶还紧随身后。她还特别可爱,不会超车,可能是怕我们转头跑掉。
与三年前金秋时节一片金黄不同,现在还没放水灌溉农田,层层梯田看下去不是特别漂亮,但也来的自然,仿佛挂在天边的美景,一直望不到边。令我惊讶的不单是梯田,还有一条正在开山劈岭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显得那么的不自然,但又很醒目,记得三年前没有这样一幕啊,我终于经不住问起身后的老奶奶。
这是村村通公路工程,两年前就已施工,不久将来,汽车可以直通中六,老奶奶兴奋地望着公路向我解释。
一种矛盾的价值观在我心中涌现。龙胜梯田是徒步者的天堂,却是土著民的炼狱。我反问自己,古老的梯田农耕文化究竟是为谁活着?作为一名户外爱好者,我是希望保留这份原始,但是作为一名志愿者,我觉得应该站在当地人的立场看待这个问题。对于中六人来说,通公路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意味着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更加快捷,另一方面,外面进来也更加方便,尤其是游客。以前龙胜梯田这一带的村寨都没有公路的,各村寨都是一样的穷,一出一进到乡里就要一天,而且还得起早摸黑。在98年将其开发成景区之后, 平安寨、大寨相继通了公路,生活水平、收入水平都上去了,唯把中六落下。
老奶奶对公路充满期待,以后买冰箱、洗衣机就不用背着上山了。还有,游客可以到中六看到更加漂亮的梯田景观。
公路会缩短梯田与世界的差距,但也会把梯田固有的特性同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搭车到了平安寨还要徒步来中六的原因。一旦自身的特性被外界同化,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现阶段的问题是,中六人更多关心的是生活的改善以及收入的提高,是他们没有文化还是我们看待文化站错了立脚点?人为文化而活还是文化为人而活?
与我们向往梯田一样,梯田人也向往城市。每一天为明天,如果因为保留古老的文化而停顿发展,这样的代价会不会太高?如何结合文化与发展呢?文化应该与时俱进,梯田人都知道吸引外界的是梯田文化,在保护好梯田文化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来了解体会是最好不过的,问题是,当旅游是第一产业时,旅游开发必然导致变味,不但是公路,梯田景区还招商引资投资一亿多新建客运站,企图垄断这里的交通,到那时,部分以交通运输为收入的梯田人日子没那么好过了。
那好办,我们梯田人搭我们的车,你们旅游者徒你们的步。也许以后,还会有缆车把人直接拉到更加偏远更加壮观的地方,那便是懒人的福气,也是梯田人的福气。
评论